多伦多,这座加拿大多元文化的重镇,也是海外华人文化艺术的高地。5月18日晚,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和平颂》在密西沙加生活艺术中心盛大上演。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而倾力打造的这场演出,不仅再现历史的悲壮与荣光,更通过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传递出穿越时空的和平呼声。
这是《和平颂》时隔十年重返舞台,集结了30多个文艺团体、600余位演职人员的倾情参与,呈现出十余种民族舞蹈风格。参与者中年龄最小的不到4岁,年长者近80岁,跨越世代的集体创作构筑起宏大舞台,情感深沉、气势磅礴,堪称今年华人社区文化盛事中的“天花板级”演出。
多维度表达 打造跨越时空的史诗盛宴
本次演出以一个中加混血三代同堂的小家庭为叙事主线,串联起“家与国”“战争与和平”的深刻主题。从独唱到合唱,从古典到现代,从民乐到AI视觉呈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呈现出极具张力的艺术表达。
演出中既有《黄河大合唱》的气势如虹,也有《八女投江》《血战》等舞蹈作品中令人动容的牺牲场景;既有《辛德勒名单》的哀婉深情,也有少数民族舞蹈的热烈欢庆;而由AI生成的战场影像、环绕立体声与全息画面的互动,更为整场演出注入前沿科技力量,使艺术与技术交相辉映。
正如《和平颂》总导演张炜所言,他力求在“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中让观众沉浸体验历史。
“演员年轻化,通过艺术形式让青少年了解历史,是对历史最好的传承。”加拿大华人文化艺术团体联合会秘书长许姗姗表示,此次参与者中超过100名青少年,许多人通过参与演出深入了解那段战争历史,领会和平的来之不易。舞台上的跨代组合,也真实体现了家国情怀与文化薪火的代际传承。
节目层层递进 讲述战争与和平的生命叙事
整场演出共分五幕,结构严谨、情感递进。从温情的家庭画面到历史的恢弘叙事,再到对和平的深切呼唤,层层铺展,引人入胜。
序幕由一个三代同堂的混血家庭引出,以细腻的叙事缓缓展开关于“家”与“国”的情感线索。少年儿童合唱《朝代歌》、舞蹈《母亲河》与歌曲《松花江上》描绘出战火未至前的宁静与和平生活的美好,以及战争带来的家破人亡与流离失所,形成强烈对比。在叶兰与李惠明两位著名华裔音乐人的伴奏下,洋溢仙然自如、抑扬顿挫的朗诵《山河回响》,引人思考。
随着气氛推向高潮,恢弘壮烈的《黄河大合唱》响彻全场,在梁二黑的指挥、张炜的朗诵,以及武云与何春威领唱下,多伦多多个合唱团联袂演出,展现出中华民族在国家危亡之际的奋起与不屈。

紧接着的《血战》《梅娘曲》《八女投江》《大刀进行曲》《微山湖畔》等作品,通过激昂的舞蹈和深情的歌声,再现抗战烽火中的民族英勇精神。
随后,演出进入沉思段落。韩丽、Andrew Ascenzo的钢琴及大提琴合奏的《辛德勒名单》旋律与现代舞《生命》的动人演绎,引发观众对战争带来的创伤、个体生命的脆弱与人性光辉的深刻反思。
而投影画面中回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真实影像,更展现了加拿大军人在亚洲战场的英勇身影、驼峰航线上的艰险运输,以及早期华裔军人与移民的卓越贡献。此外,还包括系列活动筹委会所做的探访老兵等诸多工作。
最终,藏、蒙、维、傣、苗、汉等多民族舞蹈在终曲《欢庆》中交融登场,绚丽多姿,象征多元文化共舞的和平愿景。在诗朗诵《和平,不应该沉默》中,全场庄严起立,集体发出珍爱和平、守护和平的坚定誓言,为整场演出画下深远动人的句点。
致敬历史启迪未来 共同守护和平
加拿大华人文化艺术团体联合会主席、活动总策划张俭在接受媒体采访中指出:“《和平颂》不仅是一次艺术呈现,更是一种文化责任。通过演出缅怀历史、致敬先烈,也是在提醒我们铭记和平、共同守护和平。”
总导演张炜表示,“十年前我们用音乐、舞蹈与影像铭记历史,十年后,我们以更高的艺术标准与技术突破再度出发。”本次演出特别融合AI背景影像、环绕音效、智能作曲、全息投影等技术,使其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均实现跨越式提升。
中国驻多伦多总领事馆总领事罗伟东表示,中国是二战东方主战场,在抗战中付出了巨大牺牲,也与加拿大并肩作战,80年前的反法西斯胜利值得铭记。他在现场致辞时赞扬加拿大通过驼峰航线支援中国、派遣医疗队伍,以及白求恩等人的贡献,并肯定加国华人华侨在抗战中的付出。他呼吁大家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共同守护来之不易的世界秩序。
前联邦参议员胡子修阁下指出,加拿大在二战中积极支援中国抗战,加拿大人和华裔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其中。700多位加拿大华裔参军、社区广泛筹款支持前线,这些努力也促成了战后废除排华法案。他强调,纪念历史不仅是缅怀先烈,更是在当下不确定的世界中汲取教训,凝聚力量,守护和平。
前公民法官、加拿大军事警察学院退休荣誉中校萧美珍(Nancy Siew)动情地回忆两位未曾谋面的叔叔死于二战,强调今天是为了感恩前人争来的自由和安定。她表示,纪念历史是为了珍惜和平、避免重蹈覆辙,也表达了对中华文化和历史的敬意与感动。
观众热泪盈眶,和平记忆触动人心
演出结束后,观众反馈踊跃,不少人表示这是近年来最震撼人心的文艺演出之一。感谢《和平颂》,用艺术重现历史,用真情唤起思考。这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堂铭刻心中的历史课。
“看到孩子们在台上唱《朝代歌》,让我眼眶湿润。”一位观众动情表示,“我们不能让历史被遗忘,更不能让下一代失去对和平的敬畏。”
“演出层次分明、节奏紧凑,视觉与情感双重打动人心。”另一位观众说,“《黄河大合唱》激昂澎湃,《八女投江》令人热血沸腾,而《生命》《辛德勒名单》则令人深思落泪。”
“终曲中各民族舞蹈的交融,太美了。”一位青年观众感慨道,“不同文化在舞台上共舞,这就是多元文化的魅力。希望将来有更多融合历史教育与艺术创新的演出。”
主持人马美霖说,感谢主办方历时近一年为观众打造的这台加拿大华人社区天花板级别的演出:有深度、有温度、有灵魂。为加拿大华人文艺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不能忘,和平要记得。愿和平的声音,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负责宣传工作的杨晶透露,一对来自台湾的年长夫妇是老兵的后代,曾向大陆来的同胞询问大陆如何看待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他坦言,《和平颂》对历史给予了应有的尊重,如实还原了国民党在抗战中的贡献,让他深受感动。
幕后英雄:撑起《和平颂》的隐形脊梁
张炜可谓名副其实的总导演。他不仅负责整场演出的总体规划与设计,还细致入微地指导每一个节目,更亲自担纲最具分量的《黄河大合唱》朗诵,展现出强大的专业素养与艺术感染力。
执行导演陈洁,兼任总统筹与编剧,表面上总是一副温婉柔和的“小女人”形象,实则能量惊人,责任心爆棚。她承担了大量繁杂细致的事务性工作,从前台到后台,几乎处处都有她忙碌的身影,是整台演出的中坚力量。
还有舞美技术总监许斌,舞台总监杨申,灯光设计师陈力、舞台监督杨瑞等,这样的幕后功臣还有很多。正如社区人士Peter Lin所说:“他们不是站在舞台中央的明星,却托起了整台大戏;他们没有C位镜头,却把全场安排得井井有条。他们接地气、不张扬、不喧哗,就像Wi-Fi信号——虽然看不见,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关键作用。”
此外,值得铭记的,还有那些为演出倾力付出的参演团体,他们是:
多伦多长江艺术团,多伦多清华校友艺术团,密市华人艺术团,高校校友艺术团,密西沙加华人合唱团,多伦多华人爱乐艺术团,枫彩艺术团,多伦多华人艺术家中心,多伦多华人艺术家中心爱乐乐团,East Vaughan School,加拿大兰亭叙琵琶教育,杨洋舞蹈工作室,东枫彩多元文化艺术团,李文启武术学院,多伦多华星艺术团,多伦多女子龙鼓队,加拿大多元文化民间艺术协会,林丹斯舞蹈艺术学院,嘉佩舞蹈艺术中心,多伦多琳达舞蹈艺术学校,加拿大绚丽民族艺术团,多伦多话剧团,王琳文化艺术学校,曦丹声乐艺术中心,路程声乐艺术中心,武云声乐教学中心,加拿大威笑声乐,陈琳声乐艺术学院,加拿大朗诵艺术团,加拿大演艺联盟,Relica Studio,Spark Production。
《和平颂》是一场文化与精神的接力
本次《和平颂》不仅受到华人社区的广泛关注,也吸引了众多本地观众前来观赏,体现其跨文化的传播力与教育价值。
列治文山市议员崔冰辉感慨道,当历史的车轮缓缓转动过80年后的2025年,翻开来看,依旧那么沉重和悲哀!战争的阴云,从来就没有离开我们人类社会!
“在今天这个仍有冲突与动荡的世界背景下,我们更需要这样的演出,唤起对和平的珍视与守护。”总策划张俭总结道。
从中国到加拿大,从烽火到舞台,《和平颂》传递的不仅是历史的回望,更是当下的呼唤与未来的希望。艺术是桥梁,让记忆穿越时空,和平之声在人心中回响不息——这,正是《和平颂》的真正力量所在。